话说,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网络上流传“清代有几亿白银流失国外”的传言,那么这到底是真的吗?按照网友的字面意思,这个是清政府流失到海外的银子,现在还有没有?我仔细查询了一下,事实上,并不存在这笔银子。清政府除了对海外列强赔款之外,从未放过外债,所以,这所谓的好几亿白银本就不存在。那么清代的那么多白银都到哪里去了?往下看。一、中国白银从哪来?民间流通白银众所周知,在历史上,我国其实并不是富产白银的国家,即使后来到了明代初期,一年白银产量也就30万两左右。流通银锭所以,直到元代,在中国白银才成为一种主要货币,这个时期,大家熟知的银元宝才出现。到明朝白银才正式成为正式货币,这个基础还是因为国外大量的白银进口。原因如下:明初朱元璋下令海禁,并禁止金、银、铜、锡出海,避免这些金属外流。明隆庆帝下令解除海禁,结果白银就开始大量进入中国。到1577年明万历年间,仅明库银已经达到了326万两。而海外的白银开采则进入了可谓疯狂时期,日本石见银山从1520年开始,日本发现和开始大量开采白银,顶峰时,日本一年可以开采530万两白银,而拉丁美洲和南美洲也发现了大量的银矿,这些白银通过贸易方式进入了中国,明清流入中国白银数量截至1550年,明代白银存量估算为1.5亿两。16世纪80年代开始,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。到1755年,清朝乾隆二十年起,除了云南和广西少量白银产出外,中国的白银几乎全由欧洲国家从秘鲁、智利、墨西哥、澳大利亚等等国家进口而来。从1775年开始,清代经济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来的白银。到1795年,乾隆六十年时,仅清国库就存有白银6939万两,民间根本无法统计。即使到了1820年,嘉庆二十五年时,国库现银还有3121万两。而从1842年-1901年间,清政府给列强的赔款总额为7.2亿两白银。最终,造成了1858-1864年时,清政府库银平均起来只有6万多两了,1899年,清廷财政收支实亏1300 万两,1903 年,收支间的实亏达到3000 万两;1905 年,实亏3300 万两。以至于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退位时,国库里据说仅有10个银币了。二、中国白银为何外流?一、廉价的黄金1850年咸丰元年,全球市场上黄金突然就不值钱了。这是因为美国、澳大利亚、南非等国发现了大量的黄金,这使得世界上黄金存量猛然增加,从而,使得“金本位制”在各个国家开始纷纷施行。墨西哥鹰洋从通货中退出的白银也立即就变得不值钱了,银价开始持续下跌。于是,全世界的货币商人们拼命将那些不值钱的白银运到中国来,换取黄金运回自己国家。结果,中国变成了世界白银汇集中心。秘鲁银元这些大量增加的白银储备造就了当时中国货币的改革。于是在1914年二月,北洋政府颁布了《国币条例》十三条,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。袁大头但是,大量的黄金外流也造成了由于黄金不足,北洋政府无法进入金本位制。二、白银外流1934年6月19日,美国国会通过《白银购买法案》后,美国政府开始在世界市场大量收购白银,国际银价扶摇直上。美国实行白银政策,造成了世界银价的收购价的大量上涨,此时,从中国输出白银就变成了一本万利的生意,于是中国国内白银开始大量外流,并成为了当时中国唯一能出口的商品。白银外流在中国国内引起了金融恐慌,并随之引发了经济危机。这就是30年代中期,中国爆发的“白银风潮。”最终,1936年5月18日,当时的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一个有关白银等货币交易的协定《中美白银协定》。该协议规定,从1934年11月到1937年7月,国民政府向美国政府售出四批白银:1934年11月1900万盎司,1935年11月5000万盎司,1936年5月7500万盎司,1937年7月6200万盎司,四年共2.06亿盎司,价值95761570美元。这样导致了1935年11月,国民政府实行货币制改革,彻底放弃了银本位制。截至抗战结束,美国政府共购中国白银共3.621亿盎司,约合2亿两白银,总计1.572亿美元。综上所述,清朝根本就没有流失海外的好几亿白银,因为当时的清廷根本就没有钱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